李琳琳憶抗頑疾復康路感激姜大衛包容 細John首度剖白心聲
細John姜卓文:媽媽患病時的無力與心痛
「好驚,因為當時我都好細,十五、六歲,未試過家人有咩大病。一聽到癌症,好似好嚴重,但又見媽媽好輕鬆,佢唔覺得係咩,但我都會好擔心。」細John坦言當時自己仍然在學,95年李琳琳在48歲高齡下產子,對姜卓文寵愛有加,細John也坦言媽媽一直是最照顧自己的人,「爸爸喺香港工作,我哋住加拿大,返學放學都係媽媽接送,一齊買餸食飯,所以當時我真係好擔心,好似好嚴重。」
他回憶媽媽做化療期間的情景:「其實好心痛,見到媽媽喺醫院好虛弱,瘦咗,有時佢都唔想講嘢。我會分享我今日做咗咩,雖然佢病得咁辛苦,都會問我:『你今日點呀?』我都會心諗,你專注自己啦,你咁唔舒服,但佢反而想聽我嘅事。」
「我覺得家人冇咩可以做,最重要都係陪伴,畀多啲力量佢。媽媽病好咗之後,我都覺得將來自己有家庭,都要畀家人安心。」
發現病情:小症狀揭大危機
李琳琳憶述:「其實嗰段日子,我哋都覺得應該要做身體檢查。照完大腸,醫生話我有啲唔太好嘅嘢喺入面,要抽出嚟檢查。報告話大腸有腫瘤,尺寸唔大,但就話輪到我啦。」
她坦言最初只是偶爾見到便後有紅色,「我心諗,可能食咗辣椒,之後冇事。過咗一兩個月又有啲紅紅地,心諗食咗番茄。咁樣大約一年多,最後一次抹屁股真係有啲血,唔係辣椒,唔係小小紅,係有啲血嘅感覺,所以我哋就去檢查。」

診斷與手術:由第一期跳到第三期
李琳琳說:「腫瘤好細,醫生話只要切咗嗰部分就可以。切咗之後,所有嘢都好乾淨,不過要將附近淋巴都攞出嚟化驗。十粒淋巴有一粒唔好,變咗第三期。本來諗住好簡單,點知一查就變第三期。」
姜大衛回應:「如果當時係我有病,大家心情都一樣,都係擔心,但我相信醫學,相信醫生。」
化療的抉擇:家人齊心面對
「手術之後,醫生話要做化療。我都幾抗拒,聽過好多人化療經驗唔好,覺得唔舒服、脫髮、消瘦。但醫生朋友都建議做,女兒更加緊張,話要斬草除根,家人又唔需要擔心。我冇咩主見,就話好啦,咁就做化療。」

回憶化療過程 一度想放棄
「其實都辛苦,好辛苦。做化療嗰幾日,唔想郁,成個人都唔舒服。每兩星期做一次,做咗十二次,半年時間。每次都辛苦十二次,但做完之後又好返。」
她坦言:「我胃比較敏感,醫生初初畀我食最新口服標靶藥,我食咗一兩日唔得,胃頂住,飯都食唔落。女兒陪住我,話:『媽媽你做啦,你唔好怕辛苦。』我話:『真係好辛苦,咩都食唔到,又瘦又攰。』最後醫生改用傳統化療,每次都要入醫院,手臂都腫晒。醫生好有愛心,每次都笑住安慰我。」
家人支持:陪伴是最大力量
「John哥嗰時要喺內地拍戲,拍完就即刻返嚟。女兒係緊張大師,成日陪我入醫院。細John放學抱住書包嚟睇我,陪我傾偈。我都好感謝佢哋咁關心我。」
姜大衛亦坦言:「我哋可以做嘅就係陪佢,畀多啲笑容。做完化療出嚟嗰七八日,見到佢冇事,我哋都好開心,但又怕佢過幾日又要入醫院再辛苦。十二次做完,醫生話恭喜你,完成療程,檢查都乾淨,三個月後見。我簡直成個心都鬆晒。」
病後新體會:健康與家庭最重要
李琳琳經歷大病後有深刻體會:「我都係為咗家人多,佢哋經常提醒我要注意身體。其實家人會為我擔心,我都要盡力注意。」
姜大衛則認為:「做人最緊要開心,想做咩就做咩,想食咩就食咩,但要知道自己可以食幾多。家庭照顧得ok就得。」細John補充:「其實mental health都好重要,都市人好多時忽略自己感受,要畀啲me time自己,做自己想做嘅事,更加了解自己,健康唔止身體,精神都要好。」
李琳琳最後也有總結:「做運動好重要,但唔可以過量。所有嘢都唔好過量,要有規律。環保都好重要,要教下一代有意識,令大家都有健康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