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的5個錯誤 行錯一步 親子形同陌路 失語言能力?

幼童

廣告

親子溝通 |各位新手爸媽,平日與小朋友溝通時,會否不自覺地犯了以下的親子溝通錯誤?隨時阻礙語言能力,有礙 親子溝通 。
親子溝通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親子溝通錯誤一:中英夾集

第一,於同一句子裡中英夾雜,例如「你想唔想食cake」啊?
小朋友正處於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需要清晰、有系統地吸收語言的語法規則、詞彙及邏輯。家長於同一個句子內中又中又英會打亂這種系統性,令他們難以區分兩種語言的獨立結構,造成語言混亂,有可能令小朋友說話時亦會中英夾雜,或者混合運用兩種語言的句式及文法。例如小朋友用中文表達 give me a pencil 時會直譯為 「比我一枝筆 」。

親子溝通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親子溝通錯誤二:不斷向小朋友發問

這樣做可能帶來以下的負面影響:首先,不斷的提問會令孩子處於持續的「被審視」狀態,尤其是當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或怕答錯時,會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增加小朋友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更可能令小朋友變得膽小及不敢表達自己。孩子亦可能會覺得被「追問」,從而產生厭煩心理,甚至故意不作聲或敷衍回應,影響親子關係。
另外,孩子在觀察或自主思考時,家長不斷提問會打斷他們的專注力和思維過程,讓他們難以深入感受和思考事物,也阻礙他們獨立思維的能力。

親子溝通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親子溝通三:太心急替小朋友作出回應

這樣做可能會帶來以下問題:首先,孩子表達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家長太心急回應會妨礙他們自主思考、組織語言,影響小朋友的邏輯思維發展。
另外,孩子說話時,家長急於替他們說出想法,會打斷孩子的表達節奏,剝奪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變得不願意主動開口說話,甚至懶得組織語言。
還有,家長替孩子回應時,往往是基於自己的猜測,未必能準確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或感受。例如孩子想說「我其實不想分享這個玩具」,家長卻搶先說「他是願意分享的」,會令孩子覺得不被理解,或被人忽略感受,甚至得不到被尊重,從而不願意再和爸媽深入溝通。

親子溝通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親子溝通錯誤四:令小朋友手到拿來

在香港,很多小朋友由傭人姐姐或家中長輩照顧,家長則須多加留意了!外傭和外公外婆等經常會犯一個通病,就是一看見小朋友有甚麼需要(無論玩及吃的)便急不及待地拿給小朋友,久而久之,或會令小朋友失去溝通動機和開口說話的機會。照顧者平日在給予小朋友想要的東西前,應先請他們開口作出要求,令小朋友明白溝通的真正目的。

親子溝通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

親子溝通錯誤五:過份糾正小朋友的發音問題

對於三歲以下的小朋友來說,口部肌肉和語音掌握也正在發展中的階段,因此有發音不清的問題是正常的。爸媽們毋須急於糾正小朋友的發音問題,否則可能會令他們失去說話的動機和自信心。對於這個階段的小朋友來說,家長應鼓勵他們多說話及表達自己,並以提昇孩子的詞彙量及豐富句子結構為目標。
爸媽們平日與小朋友說話時,記得多加留意,避免以上的五大溝通錯誤,這樣就可以提昇親子溝通的效能,並培育出說話能力高的寶寶了!

親子溝通|各位新手爸媽,平日與小朋友溝通時,會否不自覺地犯了以下的親子溝通錯誤?

親子溝通 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圖片)
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圖片)

圖片來源:示意圖,AI生成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