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養生

秋日養生指南:中醫教你調理「秋燥症狀」

家事達人

廣告

秋日養生|隨著夏日的炎熱逐漸褪去,涼爽的秋意悄然來臨。然而,秋季天氣變化大,空氣乾燥,不少人開始出現皮膚乾燥、喉嚨乾涸等不適症狀。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都是「秋燥」的典型表現,與人體津液不足息息相關。中醫將乾燥症狀分為兩類:一是由外在氣候引起的「外燥」,二是因體質陰血津液不足而產生的「內燥」。秋季正是「外燥」最容易影響人體的時節。

秋日養生|秋燥傷肺,誘發宿疾

秋日養生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中醫有云:「燥令傷肺」,強調秋季的乾燥氣候容易損傷肺臟。肺主皮毛,司呼吸,若肺陰不足,便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肺系宿疾。此外,秋季乾燥也會加重皮膚問題,特別是對於本身已有慢性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病,或皮膚較為乾燥的長者,症狀可能更加明顯。

秋日養生|調理秋燥,平衡為本

秋日養生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針對秋燥症狀,中醫強調「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常用的療法包括中藥內服、外用、針刺及推拿等。這些方法透過作用於人體臟腑氣血或刺激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的效果。臨床上,中醫師會根據個人體質與症狀,制定適合的治療與養生方案。

秋日養生|穴位按壓,養血祛風

中醫認為,秋季皮膚乾燥瘙癢多與「血虛生風」有關。以下幾個穴位具有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功效,可透過按壓或針刺緩解不適: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兩寸。具有活血祛風止癢的作用。
三陰交穴:腳踝內側凸起往上4指寬處。腎、肝、脾都經過這個穴位。具有養陰潤燥的作用。
廉泉穴:在頸前正中線,喉結上方,舌骨體上緣凹陷處。具有生津潤喉作用。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具有清熱潤燥的作用。
迎香穴:鼻翼外側與鼻唇溝的中間點。具有祛風通鼻作用。

建議以指揉法按壓這些穴位,每次約10分鐘,每日多次,有助緩解乾燥不適。

秋日養生|飲食調養,滋陰潤肺

秋日養生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在飲食方面,秋季應以滋陰潤肺為主,可選用沙參、玉竹、百合、麥冬、無花果、羅漢果、海底椰等食材,搭配雪梨、蘋果、馬蹄等,靈活組合湯水或茶飲。此外,應盡量避免火鍋、燒烤、煎炸及辛辣燥熱的食物,以免加重體內燥熱,引發皮膚痕癢。

材料:五味子3克、無花果9克、百合15克、麥門冬15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浸泡30分鐘,加水煎煮1小時即可。

功效:潤燥清熱,收斂止癢,適合乾咳及乾燥性皮炎患者飲用。

秋季養生,重在「潤燥」。透過中醫的調理方法,結合穴位按壓與飲食調養,能有效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若有疑問,建議先諮詢註冊中醫師,制定個人化的養生方案,迎接一個健康舒適的秋天。

資料來源:基督教聯合那打素中醫專科中心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