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

大閘蟹屬性「大寒」隨時屙到虛脫 1種蟹食錯會中毒 中醫教4個驅寒貼士

家事達人

廣告

大閘蟹|時值金秋,正是大閘蟹膏滿黃肥之季。深知許多饕客對此季節性美味引頸期盼。然而,從中醫角度來看,大閘蟹屬性「大寒」,若食用不當,極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痛、腹瀉,或加重體內寒濕。今天將提供幾項關鍵的注意事項與驅寒對策,讓讀者在享受美味之餘,亦能兼顧養生。
大閘蟹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大閘蟹食用前的三大注意事項

大閘蟹食用事項1. 辨明體質,虛寒者慎食

· 脾胃虛寒、陽氣不足者:平時若有手腳冰冷、畏寒、大便溏泄等症狀,食用大閘蟹務必淺嘗輒止。其寒涼之性易進一步削弱脾胃功能,引發不適。

· 其他慎食人群:感冒未癒、女性正值經期(特別是伴隨痛經者),或患有慢性皮膚疾病如濕疹正處於發作期者,均應謹慎食用,以免引邪入裡或加重病情。

大閘蟹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大閘蟹食用事項2. 嚴選鮮活,忌食死蟹

· 蟹隻死亡後,體內組織會迅速分解產生「組胺」等有毒物質,即使經過高溫烹煮亦難以完全去除,食用後有較高食物中毒風險,故務必選購鮮活者。

大閘蟹食用事項3. 適量為宜,切忌過度

· 大閘蟹較為滋膩,不易消化。建議健康成人每次以一隻為度,脾胃功能較弱者及長者,則以半隻至一隻為宜,切勿因貪圖口腹之慾而損傷後天之本。

四大驅寒貼士

要中和蟹之寒性,關鍵在於「溫中散寒,活血行氣」。

大閘蟹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中和大閘蟹貼士1. 善用佐料:紫蘇、生薑與陳醋

· 紫蘇葉:性溫,能解魚蟹之毒,並有理氣和胃之效。建議蒸蟹時可於鍋底鋪墊數片紫蘇葉。

大閘蟹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

· 生薑:為驅寒首選。強烈建議於食用期間及食用後,飲用一杯溫熱的紅糖生薑茶,此舉能有效溫暖中焦,抵禦寒氣。

· 陳醋蘸料:以鎮江香醋或浙醋,佐以大量切碎之薑末作為蘸料,既可提鮮,亦能增強溫中散寒之效。

中和大閘蟹貼士2. 擇飲黃酒,避免冷飲

· 搭配啤酒或冷飲無異於寒上加寒。傳統上以溫熱的黃酒(如花雕、紹興酒) 佐蟹最為適宜。黃酒性溫,能通經活絡,幫助驅散寒濕。

中和大閘蟹貼士3. 巧配膳食,平衡寒熱

· 食用大閘蟹後,可進食一些性味溫和的食物以護養脾胃。例如,飲用一碗加入薑絲的白粥或胡椒豬肚湯,皆有極佳的暖胃功效。

中和大閘蟹貼士4. 按揉穴位,助脾運化

· 若食後感腹部寒涼不適,可輕柔按揉以下穴位:
·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約四橫指處):為強健脾胃之要穴。

· 關元穴(位於肚臍正下方約四橫指處):有溫補下元、培腎固本之功。

大閘蟹雖是秋季珍饈,然其性大寒,享用時必須以顧護脾胃為先。若能辨明自身體質,並善用上述驅寒之法,便能於大閘蟹季節中,既得美味,亦保健康。

祝各位讀者食得養生,食得安心。

大閘蟹 (圖片來源:李嘉慧中醫師)
(圖片來源:李嘉慧中醫師)

人稱木木大夫的李嘉慧中醫師是元圓中醫診所的註冊中醫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師,並擁有中醫學碩士學位。除了傳統中醫專長(針灸、內外婦兒科、跌打及腫瘤調理),她亦取得阿卡西心理療癒師認證,擅長身心整合治療。作為香港首位中醫頻道YouTuber,她積極推廣中醫知識,並多次受邀擔任中醫講座嘉賓,以專業且貼地的風格深受大眾喜愛。

圖片來源:AI生成圖片,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