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教育

離地教育浪費人生

專欄

廣告

離地教育,浪費人才和人生。難怪後生仔一是憤怒,一是頹喪,因為他們經歷了最少12年的強迫免費精神虐待,有時父母在不知不覺間還要做幫兇。

撰文:李敏
相片:新傳媒圖片庫、Thinkstock

芬蘭教育推崇「博聞強記」

如果在香港提到優質教育,很多人會覺得是用

最不費力的方法,把一些深奧知識放在孩子腦袋中,讓孩子盡量考進著名大學,成為贏家。然而,在清醒的一群或喘不過氣來的一群當中,愈來愈多人提及芬蘭教育制度才是優質,因為他們不推崇「博聞強記」的方式,而是讓教育貼近生活,學生上課開心,壓力減到最少,而又不失知識水平,最重要是學以致用,沒有虛耗人生的感覺。

最近,芬蘭打算取消學科(subjects),轉移每學期究習「現象」及其牽涉的知識,如科學、數學、地理、經濟問題等等;相信對於香港的學生,初中時一個學期要應付八至十多學科,真是難以想像,羨慕非常。

學生難以每科都鐘意

阿李媽媽認為,學科把世上的知識分類,本來是希望輕便;可是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個別學科的知識不斷累積,已沒可能輕便;可憐愈遲出世的,就愈被逼窮追不捨,瞻前顧後。再者,我們的社會愚昧地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學科都要感興趣。知識無價,但時間有限,為甚麼不讓人挑選自己最有興趣的?正所謂學海無涯,回頭是岸。

理想學習應如何

計我話:

中文和英文,語言是溝通和思考工具,應該學習,但一定是以閱讀為主,而並非逼小朋友做補充練習。坊間好多補充練習,閱讀理解內容文章不單止沉悶,還要文法錯漏百出,問的是模棱兩可的問題,跣人!如果小朋友的答案跟書背的「魔刀answer」不同,還可能被阿媽鬧,簡直破壞家庭和諧。

數學呢,應因人而異,讀完中三的數學後,應該夠應付日常生活,如有興趣者便繼續讀上去,沒興趣就將時間放在另一個自己比較有興趣的科目。老實說,我出來社會工作以來,從未apply過sin、cosin、logarithm,完全歸還老師,真不划算。

第三語言,應該提供課程,任人選擇。韓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有助和外國人溝通的語言,學多一種最少可以睇餐牌點菜,去旅行都方便一點。

升上中學,Electives(選修科)要多些選擇,一是貼近生活,一是貼近興趣,如電腦、電影、音樂、視覺藝術、心理學,甚至家政和農務,可以幫助學生追尋自己興趣或夢想。

如果學生少了無聊功課和考試,就有時間於每個學期,研究一個重大主題,相關導師引領學生去尋求關於這個自選主題的答案。幫助學生的好奇心,訂立一個短期學習目標,例如了解某種行業的運作或探索學生關心的問題:環保、科技、醫學、哲學……甚至怎樣可以寫到一個gaming app。

離地教育最可憐是小朋友

到最後,即使不為學術精英,最少學校也不會生產出好重怨氣的社會未來主人翁。

最可憐是,小朋友小時候,不懂反抗,亦都不得反抗,不開心不懂表達,見到所有同學仔都如是做,自己只有跟大隊;在名校中,不乏ADHD(專注力失調 / 過度活躍症)和抑鬱症的學生;所以教育革命,不會由用家(小學生、中學生)帶領,一定是由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