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無成是個人選擇

一事無成是個人選擇?

專欄

廣告

女兒學校要求同學們於高中時期完成一個「個人計劃」(Personal Project),目標自定,自由發揮,可以是寫一本書或設計一件衣服,阿李媽媽甚至見過有學生研製一架電單車,學校給予一年時間,老師從旁指引,最終全級同學作品組合一個展覽會,互相欣賞成果。

 

撰文:李敏
相片:新傳媒資料室、Thinkstock

功課訓練主動

moonmoon 問阿李媽媽這種「功課」有用嗎?阿李媽媽反而覺得比一般家課更有意義,因為在完成一個Personal Project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自己想做些甚麼,而不是完成被分派的工作;如果人不主動起來,真的很難完成「個人計劃 」。

「被動」是很多香港學生的習慣,人哋叫咪做囉,沒有自動自覺,更不會自發。最近,聽到一位高層說其辦公室有一位年青人,其實一直想做某些崗位,但老是不主動表態,而且覺得老闆估不了他心意,就是老闆的錯,問題是老闆真的不知道他的原來代表渴望。

習慣被動的一代

不知這一代是不是因為家人照顧得太好,所以不用發出要求,因為家長和家傭都好會看他們的表情和內心世界,根本沒有機會訓練主動表達。

想做一些事,不出聲,而且也不會出手,就是想做而不去做,為甚麼?因為太多事想做,但太少時間,那就不如先吃喝玩樂,先完成較優先的意願。

要計劃才能進行

不論有多想完成一個夢想,但根本沒有時間去考量如何進行,即使拿出手提電腦或手機要寫下所思所想,就會被短訊或其他apps搶奪注意力,到回覆了一輪短訊和滑了一會手機,腦袋已經很累,再費不了神來計劃未來。

不計劃,試問又怎進行呢?雖然時下的手機有很好的行事曆apps,但如果習慣了「煮到埋嚟就食」,其實有apps也幫不了。很多人只是想做就做,聽說有些走出家門等電梯時才會想想其實今天要做甚麼。

換而言之,沒雙手準備當日所需,那就更不能處理突如其來的變化。

一事無成是個人選擇?

除了被動、不夠時間和不計劃,太多選擇令時下年青人舉棋不定。首先,他們可以選擇的夢想種類太多,其次是他們甚至可以選擇不要夢想,一於過極低壓力的生活。

當孩子沒有夢想,家長可能忍不住強加夢想在他們身上,這可能是de-education,又或者反叛心理,孩子不想依循權威的指引,更不想跟隨由他人所安排的人生計劃。一事無成,既是個人選擇,也是社會現象。

李敏
偵探 / 言情 / 少兒小說家,也是 常在親子專欄出現的「阿李媽媽」,育有兩女兒 moonmoon 和 sistermoon; 兼職編劇、填詞人、公餘為家長義工, 不定期到中小學出席寫作及閱讀講座。

下一頁︰張學友教路 讓孩子自選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