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 Sibling playing

欺凌 和暴力的順逆循環

專欄

廣告

阿李媽媽被add在一個家長whatsApp 群組,是收料用途;當然有人選擇退出這種chat group,怕了不時響個不停,嫌它滋擾;但阿李媽媽選擇留下,不覺滋擾,堅料有餘。只要沒有吹捧自己孩子的怪獸家長在內,阿李媽媽覺得這些群組挺有意思。

 

撰文︰李敏
圖片︰istock、相關網頁

最近,有group內家長提醒其他家長,要留意孩子是否在玩某種online game(不想提這遊戲名字),因為此遊戲內含50個挑戰,最後一個是「自殺」!!!據聞這遊戲正是好些俄羅斯青少年自殺的導火線,可怕也可恨!

又有家長提到Netflix新推出一套美劇《13 Reasons Why 》(中文譯名:《漢娜的遺言》),未出街已廣受關注,故事改編自Jay Asher同名小說,講述一名在兩星期前自殺身亡的中學女生(漢娜),留下一系列錄音帶在人世,男同學狄倫收到漢娜這些錄音,講述了13個導致她自殺的原因,揭露為何被欺凌者走上絕路,成為悲劇女主角。

這一代青少年被動或主動沉溺在暴力、血腥當中,如不幸處身校園欺凌,不論是男生之間的拳打腳踢,還是女生之間的毒口毒舌,都蠶食着被欺凌者的弱小心靈。

最近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過九把刀導演自己的小說作品《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就是一個 欺凌 與暴力的惡性循環,一邊廂欺凌者曾被欺凌,另一邊廂曾被 欺凌 者變成欺凌者,以上兩種順和逆的循環,沒完沒了。

sistermoon問阿李媽媽︰「到底欺凌和欺負有甚麼不同?」今回真的考起,所以阿李媽媽查了查資料,根據Dr. Dan Olweus,創立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預防欺凌計劃)的美國作者,他的書《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欺凌」(Bullying)的定義是︰
1. 一種包含不受歡迎、侵略性的負面行為
2. 一種重複的態度行為
3. 存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明確至出手打人,隨意至改花名,統統是欺凌;而且基於長時期受壓,受欺凌的除了身體受傷害,心靈肯定受創。溫馨提示,別以為單純語言上的針對不是一種暴力,儘管可以說它沒有血腥,但它仍是一種暴力——心理暴力。

被欺凌的那股龐大的負能量,如果積存在於青少年的體內和心靈,絕對不是一種好結果的「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而是一個暴力災害的反應堆,當事人甚至會透過報復發洩,以暴易暴。美國這麼多校園槍擊案,會不會源於一個班房裏的欺凌?因為,欺凌是需要預防的,旁觀者即使為一宗不顯眼的班房欺凌事件挺身而出,這不僅僅是伸張正義,也可能是防止了更大的社會悲劇。

作者簡介︰
李敏
偵探/言情/少兒小說家,也是常在親子專欄出現的「阿李媽媽」,育有兩女兒moonmoon和sistermoon;兼職編劇、填詞人、公餘為家長義工,不定期到中小學出席寫作及閱讀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