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離婚前⋯⋯

爸媽離婚前⋯⋯

專欄

廣告

阿李媽媽在「破碎家庭」成長,驀然回首,覺得童年最難受的並非父母離婚之後,那時反而懵懵地沒人管感覺輕鬆;沉重的是父母陷入那些冷戰和熱戰,小朋友夾在中間,目擊父母不和,真的不知如何反應。

 

再者,父母在吵架,雙方有意沒意地希望孩子諒解自己一方的處境,其實小朋友根本未能handle。還記得父母搞離婚,那時阿李媽媽只得八丶九歲,一個小三學生被兩位家長輪流問我以後要跟誰,而且互數對方的不是,其實作為女兒和小朋友,甚為難受。

 

前陣子訪問過女歌手連詩雅Shiga,她父母可算用心良苦,待她進入少女時代才真正辦離婚。連詩雅如今當然明白,一對性格不合的男女,為女兒能生活在一個完整的家庭,雙方每天要忍受多少,同一屋簷下而沒有愛情,只為女兒仍要面對苟延殘存的感情,這種對下一代的關愛是何其偉大。

 

可是,當年少不更事,就是著眼看到一個不快樂家庭,回家時那種僵持的氣氛,因此連詩雅比較喜歡放學後留在外面,跟同學一起找個地方,溫習也好,聊天也好,最少可以避開那種令人喘不過氣的局面。

 

聽連詩雅的故事,令阿李媽媽想到自己成長的某個階段:當時父親再娶,後母天天在家,這位年青後母,每天就是把唱機的volume調到最大,因為父親不在家,他根本不知道那些音樂多吵耳,但兒時的阿李媽媽就是要留在家中做功課,最初不懂反應,只是掩著一對小耳朵,耐心等待後母關唱機的一刻;後來,學精了,上屋村天台溫習,心想那裡清靜一點。

 

當時,沒想過屋村天台其實也是一個有危機的地方,隨時有意想不到的人出現做一些意想不到的壞事。幸好,當年的人都比較純;幸好,上天很眷顧阿李媽媽。

 

現代人對離婚的看法也開明多了,最近看到一些關於離婚夫妻撫養兒女的宣傳廣告,孩子不一定是判給離婚的其中一方,而是父和母其同撫養孩子,盡量給孩子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正所謂:「夫妻緣不再,親子情永在」。(社會福利署相關網站:http://www.swd.gov.hk/coparenting/html_tc/parent1a.html

 

家中的氣氛如何,孩子是絕對感覺得到,只是他們不會主動投訴,根本就不懂投訴。阿李媽媽的故事,又或者是連詩雅的故事,並不是每一個孩子的故事,但倒是不少父母離異的孩子曾遇過的情節。

 

在崩緊的家庭氣氛成長的孩子,一是會想偏了,一是會更豁然,如果有幸是後者,將來就會更珍惜自己建造的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