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

【陳葒專欄】培養學生品味品德 不能單憑老師耳提面命

教育

廣告

上周說過,培養學生品德不能靠教師在德育課大講道德來灌輸,而是要藉日常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道德情感和力量。

而培養學生品味就更加不能單憑老師的耳提面命,而是要潛移默化,也就是要靠平時的薰陶。學校要薰陶學生的品味,其中一個重要途徑是為學生創造接觸文化藝術的機會。

但今時今日,學校的課時都用在應試主科之上,連本來一星期至少兩節的傳統術科(音樂美術)隨著年級增加而愈減愈少,去到高中甚至完全取消。因此學生在基礎教育中,絕少有文化藝術的薰陶,品味沒法得到培養。

小島營在薰陶品味方面以兩個方式同時進行,一是設立茶藝課和書法課,一是在常規課後的宿舍時間定期舉行音樂戲劇文學等文化藝術時段。例如在今年的小島營,我們便在星期四的藝術之夜,請來樂手向學生表演和介紹弦樂四重奏。

如果學校能長期有系統地安排這樣的藝術課程和活動,一星期一節課也好,一個月一節課也好,甚至不設課堂只是在課後安排多些機會也好。但要緊記一點,不必考試評分。

茶藝課不是要培養茶藝師,書法課不是要培養書法家,要學生認識弦樂四重奏也不是希望他們日後成為提琴手。讓學生多接觸這些文化藝術,從而容易養成溫和的性情和生活的品味。

 

品格薰陶的另一個要素是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經典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種文化的精粹,是一場心靈的震撼,也是一次感情的激盪。閱讀經典,是一種品德和品味的培養。學生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可以體味他的現實人生未必遇見的悲歡喜樂,可以感受現實生活中很難出現的真善美,從而形成明確正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而對經典的研讀,對作家和作品背景的了解,對作品中著名的文辭字句的熟悉,也會培養出學生對中外文化的博雅知識,以及對文學藝術的品味修養。

可惜小島營只有七天,無法開設完整的課程。只能設立自主閱讀時段,由島師挑選一批書讓學生自己閱讀。但如果是在常規學校教育中,閱讀應該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有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度閱讀一系列的中外經典文學作品。

這份經典名著的書單當然不能隨便選擇,而應該邀請一群對中外文學經典深有研究的學者作家和教師一起來製訂。並且依著學生的年齡心智和生活經驗,適當地安排哪些經典最宜在哪個年級閱讀,才會更有效果。

最後要說的是,老師的身教感染也是培養學生品格的重要因素。對生活細節藝術欣賞沒有追求的老師很難讓學生明白何謂品味。終日愁眉苦臉或兇神惡煞的老師,怎能教出開朗樂觀的學生?對工作漫不經心的老師也難以培育出有理想有追求的學生。至於爭名奪利結黨營私互相攻訐的老師就更不用說了,學生身處鮑魚之肆,必身染其臭而不覺。別說薰陶,根本是污染。所以要培養學生品格,老師本身也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行。

近年香港大中小學生的言行不堪屢見於報章新聞,學校教育對此是責無旁貸的。亡羊補牢永遠不會太遲,是時候要在應試教育的枷鎖桎梏下,騰出更多的空間來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