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乾衣機

消委會洗衣機乾衣機|5千元品牌最抵用慳電 媲美2萬元貴機!

家庭生活

廣告

消委會洗衣機乾衣機|香港天氣潮濕,寸金尺土;集洗衣乾衣於一體的洗衣乾衣機近年更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消委會於今日(1月16日)發佈了最新的洗衣乾衣機測試報告,結果10款樣本的洗衣、烘乾及洗衣連烘乾功能表現各異,而且十分懸殊。
洗衣乾衣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售價最平和最貴比分一樣

今次消委會總測試10款均為俗稱「大眼雞」的前置式洗衣乾衣機,價格由$5,390-$20,000+。今次主要測試各洗衣機在處理2種常用物料(棉質和人造纖維)的衣物及不同衣物量時的洗衣及乾衣表現、慳電及慳水程度、洗衣及乾衣速度等。售價最低的惠而蒲及最高的Miele,同樣獲得4分總評。

洗衣乾衣機
(圖片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洗衣乾衣機
(圖片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洗衣脫水效果參差

今次測試以血漬、茶漬、酒漬、沙律醬、朱古力雪糕、唇膏及墨水漬等常見污漬,用作測試清洗污漬的表現。在「清洗人造纖維衣物」上,洗衣潔淨程度的潔淨比率最多相差約27%;即使在「清洗棉質衣物」上,淨比率高低相差亦達20%。即使同一款洗衣乾衣機,在不同物料的洗衣測試中的頗參差。

而在脫水測試結果中,尤其在「清洗棉質衣物」測試中,發現衣物的殘留水分量由37%至87%。另外,3款稱最高脫水轉速分別為1,400 rpm及1,200 rpm的樣本,在實際預設的「棉質」及「人造纖維」洗衣程序脫水轉速都僅為800 rpm。

洗衣乾衣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乾衣準確度相差近10%

測試結果顯示,10個樣本的乾衣度準確性差異較大。「烘乾棉質衣物」測試中,1款樣本在乾衣後衣物的整體乾度,跟乾爽時的乾度僅相差0.1%;但另1款洗衣乾衣機則相差達9.4%,而且不少衣物仍然未乾透。不過,在烘乾不同物料時,在同一個樣本文上亦有不同表現。
耗電耗水量參差

耗水耗電量差異達80%

消費者在挑選洗衣乾衣機時,除了檢視洗衣乾衣表現外,耗電及耗水量亦屬重要考慮因素。測試顯示不同洗衣乾衣機的耗電量相差極大,例如在「清洗人造纖維衣物」測試中,樣本清洗每公斤衣物的耗電量最多相差約79%。但是同一樣本,在不同環節得出的慳電程度亦可以大相徑庭。其中1款樣本在「清洗棉質衣物」測試中,處理每公斤衣物的耗電量屬樣本中最低;但在烘乾及清洗連烘乾的合共4個測試中,它處理的每公斤衣物的耗電量都屬樣本中最高。

此外,10個樣本的乾衣程序的耗水量差異也較大。乾衣程序用水主要用作冷卻機內產生的濕氣,凝聚成水滴,收集後經排水管排出機外。在「烘乾棉質衣物」及「烘乾人造纖維衣物」環節中,樣本烘乾每公斤衣物的耗水量分別最多相差約83%及86%。

洗衣乾衣機 美的在10款中最慳電和慳水。
美的在10款中最慳電和慳水。(圖片來源:美的Midea)
洗衣乾衣機
(圖片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使用時長最高達7小時

測試中有3款樣本可於2小時內完成洗衣程序,但有1款樣本則需超過3小時才能完成。在乾衣方面,有2款樣本都能夠於3小時內完成;而另外2款樣本則需超過5小時才完成。如果選擇洗衣+乾衣程序,有1款樣本能在4小時內完成,但有1款樣本則需超過7小時才完成整個程序。

大致而言,洗衣時間愈長,衣物普遍愈潔淨。雖然不少洗衣乾衣機都有「快速洗衣」及「快速洗衣連乾衣」程序,但一般只適合處理小量(例如2公斤以下)及不太骯髒的衣物。消委會建議市民應按自己的洗衣乾衣習慣和需求選購,如使用方法正確及保養得宜,可令機件壽命延長。

洗衣乾衣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洗衣乾衣機使用貼士

1.洗衣乾衣機不宜放置於戶外及浴室等潮濕的地方,以免有水滲入機內

2.洗衣乾衣機稱的最高乾衣量和高洗衣量不相等,如清洗的衣物較多,便需在洗衣程序完結後先取出部分衣物;才再啟動乾衣程序,以免乾衣量超出負荷。

3.按物料種類或骯髒程度將衣物分類,再按說明書選擇適合的操作程序,便能有效慳水慳電,亦有助保養衣物

4.過量使用洗衣劑未必能提升潔淨效果,不但浪費金錢,還可能積聚於機內,或產生過量泡沫,影響洗衣乾衣機的運作

5.切勿將海綿乳膠、含橡膠或蠟質等衣物放進洗衣乾衣機內烘乾,以免物料受熱熔化,甚至有著火燃燒的風險

6.消費者宜按說明書指示,每月最少啟動「滾筒清潔」程序;即使沒有「滾筒清潔」程序,亦可定期以高水溫設定空機啟動洗衣程序以清潔滾筒

邊款洗衣乾衣機性價比最高?

今次消委會總測試10款均為俗稱「大眼雞」的前置式洗衣乾衣機,價格由$5,390-$20,000+。今次性價比最高的是…詳情請看

邊款洗衣乾衣機最耗水耗電?

測試顯示不同洗衣乾衣機的耗電量相差極大,例如在「清洗人造纖維衣物」測試中,樣本清洗每公斤衣物的耗電量最多相差約79%。即看:消委員洗衣乾衣機完整測試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消費者委員會資料或影片來源:消費者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