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

4大原因致孩子拖延 家長從旁協助5招提升行動力

育兒

廣告

踏入了2023的新一年,隨著防疫措施放緩,一眾孩子終於可以陸續恢復全日面授課堂,本以為新學期會為孩子帶來朝氣,但相信有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們拖延情況又開始發作!為甚麼孩子總愛將事情拖延?家長有沒有辦法可以拆解?
拖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4個原因引發孩子拖延

孩子經常將事情拖延,不外乎4大原因。首先是「被動式攻擊」(passive aggressive)行為,意思是指表面服從,但其實不滿。雖然有小時候小孩子不會直接將負面情緒表現出來,但卻會以敷衍、拖延方式來發洩他的情緒;第二,是沒有時間觀念、不會分配事情。孩子時常會覺得「還有時間」,這其實就是有名的「柏金遜定律」(Parkinson’s law),意思是「就算給再多的時間,人總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第三,是執行功能失調、專注力失調。孩子本身行動力與專注力不足,也會表現出較懶散、愛拖延的感覺;而最後,就是外在吸引力強大、內在挫折。當外在環境太吸引,孩子無法專心便會拖延。或是孩子失敗經驗太多,內在挫折感太強時,也會容易一直拖,不敢去做。

拖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5招應對孩子拖延

1. 勇敢面對不喜歡的事情

對於不喜歡或曾有不好的經驗的事情時,家長應協助孩子對抗這種負面情緒。例如,思考為甚麼想逃避這件事。家長亦可從旁輸送正面信息,例如讓小孩想像完成事情後的滿足感或成功感。

拖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 多加緩衝時間 讓孩子提早開始事情

小朋友有時會低估了事情的複雜性和所需要的時間,往往覺得很快可以完成的事情就會變得失去預算,繼而有挫敗感。大人可協助計算事情所需時間,提醒孩子可以提早開始,養成「多加一點緩衝時間」的習慣

3. 以身作則 大人示範「不拖延」

大人就是小孩子的參照,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先是孩子發現長輩有拖延習慣繼而「有樣學樣」,變得將事情放到最後一分鐘才做。所以,要小朋友學習到「不拖延」,家長先要以身作則。

4. 安排優先次序

小朋友對事情不理解,所以低估了所需時間,而且現今孩子要應付的事情比以往多,所以大人很應該為他們安排好優先次序,例如參加社團、才藝、學習、運動等等,家長也需要幫忙訂立適合的時間表,如果小孩子都未能及時完成,就是檢視一下是不是活動太多令孩子有壓力。

5. 提早規劃 及早提示事情來臨

想孩子不將事情拖延,父母也可以先跟他們聊聊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例如考試、比賽、遊行,開始進行相關安排。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迎接事情發生。

延伸閱讀:

進入期末考試周 孩子出現拖延症 總是臨急抱佛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