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學法 手是第二個腦袋

蒙特梭利教學法:手是第二個腦袋

幼稚園

廣告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害怕「填鴨式」教育的家長近年之選!蒙特梭利教育法以觀察孩子爲基礎,讓小朋友循着自己的興趣去學習並自由發展,老師的角色是指導小朋友而不是去「教」他們。密密麻麻的功課和訓練班、不斷的公開試和一張張證書,但論到最基本的與人交際和自理能力,卻十個有九個孩子不懂綁鞋帶和穿衣服。蒙特梭利教學法也是近年大熱的教育潮流,反填鴨制度而行,力勸父母「不要爲張紙,而唔要孩子」。

撰文:Sunday Kiss |圖片:新傳媒圖片庫

在規則中自由

蒙特梭利學習班,適合0至6歲的小朋友,但媽媽在懷孕前或準備懷孕時也可以開始學習,因爲母親懷孕時先要性情穩定,胎兒才會性情穩定,而且先理解蒙氏理論,孩子出生後也不怕不懂教。家長最好先上家長班,小朋友才能上堂。因爲兒童在學校的時間不過數小時,回到家裏教法不一便前功盡廢。屋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想得到最好的成效,就是無論在學校或家裏都推行同樣的教育方式。

全球蒙特梭利學校均承認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或國際蒙特梭利協(Assoic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的專業資格, 導師需要約八百個小時的培訓,理論與觀察實習並重。
全球蒙特梭利學校均承認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或國際蒙特梭利協(Assoic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的專業資格, 導師需要約八百個小時的培訓,理論與觀察實習並重。

蒙特梭利導師Ralph Yau表示,此教育法以觀察孩子爲基礎,讓小朋友循着自己的興趣去學習並自由發展,老師的角色是指導小朋友而不是去「教」他們。用愛心、體諒及明白的態度去對待小朋友,理解他們頑皮或某些行爲的需要。

兒童無限創辦人Ralph Yau 表示有感香港甚少教父母教孩子的資訊,於是出國學習蒙特梭利教學法。
兒童無限創辦人Ralph Yau 表示有感香港甚少教父母教孩子的資訊,於是出國學習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三大基本規則

蒙氏老師對待兒童是一視同仁的,即使天生殘疾或智障,通過一定的訓練,他們也相信孩子能學到一定的自理能力。蒙氏教學法抗拒填鴨,堅持以自然及生活技能爲出發點,來訓練孩子的心智及肌肉,繼而發展到人際關係及全人教育。很多人以爲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基本概念是給予孩子無限自由去發展,其實不然。具體一點說,應該是附合基本規則之後,才給予自由。

蒙特梭利三大基本規則
1. 尊重自己 – 讓孩子遵從自己的興趣去發展
2. 尊重别人 – 和平地與人相處,願意溝通及分享
3. 尊重環境 – 清楚知道環境中每一樣物件的功能和用途,例如有椅背的凳子是用來坐不是用來站的。

 

抗拒填鴨從生活出發

蒙特梭利有一句金石良言:「手是第二個腦袋。」

Ralph Yau說:「這句雖然是一百年前的說話,但現代的運動神經科學已經證實這句話的真確性。在人的全身中, 手部的運動神經是最敏感的,能感應到最細微的變化,當訊息傳進腦袋後,人能夠透過反覆的操作而將機械運動變成技能。例如踏單車、遊水,小至飲茶、吃飯、沖涼等,通通都是學過以後,不用再記着步驟便能自動操作。」

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看許多閃咭(Flash cards),認爲小朋友能認得出大量字和圖便是「叻」。但蒙特梭利反其道而行,強調從最基本最真實的生活及生存技能開始,然後才引申至抽像的文字和圖片概念。

 

蒙特梭利教學法歷史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Dr.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創辦人,也是意大利首位女醫生。1907年在羅馬一個貧民區開辦了一所兒童之家,提倡以和平教育的方法,鼓勵兒童用「自髮性」的行爲來學習獨立自主,集醫學、心理學、胚胎學、人類學及哲學於一身,強調透過兒童的眼、耳、口、鼻及皮膚五感去接觸世界及學習。

蒙特梭利教學法:手是第二個腦袋

這種教育方法極爲成功,在歐洲及世界各地遂牽起一股「蒙特梭利」旋風,而且歷代不少中外名人小時候均是接受過蒙特梭利教學法,包括Google 創辦人Larry Page及Sergey Brin、英國威廉王王子及哈利王子、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大提琴家馬友友等。

訓練技能-淋花篇

先取水壼 –訓練手臂肌肉。
先取水壼 –訓練手臂肌肉。
自己去裝水 –訓練生活技能。
自己去裝水 –訓練生活技能。
自己去淋花 –教懂孩子愛護植物。
自己去淋花 –教懂孩子愛護植物。

 

小蘋果大智慧

很多父母隻一味要孩子考試考高分,但不少專家卻異口同聲指出學業成績高的學生未必懂得與人相處,甚至乎欠缺生活自理等能力。其實很多家長被時下的社會風氣所影響,認爲書本上的智識是寶,卻往往忽略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蒙氏老師鼓勵孩子因應其興趣而學習。
蒙氏老師鼓勵孩子因應其興趣而學習。

Ralph 就指,即使簡單如一個蘋果,在蒙氏教學法中,能夠教懂孩子的絕對不限於「紙上談兵」。

1. 學習到物件帶來的感覺

五官接觸─ 如用手感覺質感、用眼看見顔色、用鼻子嗅到香味、用舌頭嘗到甜味、用耳朵聽到咬蘋果的聲音等。

2. 學習到物件與物件之間的關系

認識實物─ 孩子們知道這個是叫「蘋果」的水果,和其他水果是不同的。

小朋友在導師指引下,也可以弄出簡單的食物給父母。
小朋友在導師指引下,也可以弄出簡單的食物給父母。

3. 學習到自己和物件建立關系

生活學習─ 洗乾淨蘋果、然後切開、排上碟。過程當中不止學習到生活細節的程序,也同時在鍛煉手眼協調及手指手臂等肌肉。

4. 透過物件與自己的關系,再與别人建立關係

與人分享─ 切完後小朋友可分給父母吃,從讚賞中得到喜悅及滿足感,並學到社交技巧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要紙,還是要孩子?

Ralph 指出:「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就是從最真實和具體的概念開始,一步步再去到抽象概念,例如先認識蘋果,再將蘋果放在圖片上配以文字,然後才到文字配文字,如apple配delicious 等。」

蒙氏老師有句說話常掛在口邊:「教育不是要張紙,而不要孩子,如果孩子能力許可,就會自己拿紙來玩,白紙黑線是最抽象的概念,應該讓小朋友引起興趣後去看,愈細的小朋友應看愈少的書,這才是循序漸進的教學法。」

蒙特梭利課室會分開不同角落,如生活技能、感官、數學、語言、文化科學,音樂藝術等,但角落之間又會有關連。教具會整齊有秩序地展示,教室亦要充滿生氣和變化。
蒙特梭利課室會分開不同角落,如生活技能、感官、數學、語言、文化科學,音樂藝術等,但角落之間又會有關連。教具會整齊有秩序地展示,教室亦要充滿生氣和變化。

 

現代的父母個個想子女做尖子,因此甚麽班都迫他們去上去學,但學習之餘卻忽略了孩子在成績以外的教育,透過蒙特梭利教學法,也許孩子長大後未必科科A,但最少不會變成一個「高分低能兒」,出來社會工作時,少抱怨也多與人分享和合作。

以混齡模式讓不同年紀的孩子在同一班學習,讓「大兒童」去教「小兒童」,也能加強社交能力。
以混齡模式讓不同年紀的孩子在同一班學習,讓「大兒童」去教「小兒童」,也能加強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