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無法不假手於人的事

專欄

廣告

非洲諺語:需要成村人至可以帶大一個細路。即使父母多能幹,照顧小孩意要找外援,是祖父母也好,是鄰居嬸嬸也好,衣食住行外還有教育、醫療,一對父母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

 

 

當moonmoon約一歲時,阿李媽媽發現外出時,不可能完全靠公共交通工具,為甚麼?例如雨下天的rush hour巴士、地鐵好難躋上車,又或者送到目的地後要等好一會才離去,即使有錢搭的士也不一定找到車;而且有所謂「樹大有枯枝」,雖然香港不乏技術好、人品也好的的士司機,但也會偶然遇上颷車狂徒,這些極速的士足以令乘客暈車浪兼提心吊膽。

 

每遇到飛車手司機,阿李媽媽只有出絕招:「司機大佬,我的BB剛飲過奶,我怕BB會嘔奶。」

不為乘客著想,最少也會擔心自己要抹嘔吐物,通常的士司機都因而慢下來。只是,每次遇到飛車手司機,阿李媽媽都覺得,容許的話,求人不如求己,自己開車也是一種解脫。

 

現代的父母不裁剪衣服,出街食飯很普通,不會任何情況都能管接送,即使買到樓的能人都不是自己起樓;不但孩子的衣食住行要找外援,其實還有數之不盡的項目。

 

政府有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老師來幫我們教,已經是家長的好幫手,半日或全日制學校已成為托兒服務的變奏,讓父母可工作賺錢或留點私人時間。

 

任是多麼懂得養生的父母也不能不光顧醫生。最近,看見來又去的巴士廣告有某機構勁推廣青少年接種預防子宮頸癌的HPV疫苗計劃,阿李媽媽再上網看過資料後,坐言起行,帶兩個女去打。第一項手續是登記及繳交疫苗錢,當然也要簽「免責條款紙」,之後見醫生,看看打兩支或三支較適合。

 

年輕女醫生說:「這疫苗針至少有效五年。」

五年之後如何?網站沒有提及喎……點算呢?打兩支最少也要花上千五元,又不肯定可否終生有效……

缺乏醫學知識的阿李媽媽請教年輕女醫生:「對於pre-teen,遲一兩年打,保障是否更佳?我女兒才九歲,斷估不會十四歲這麼早發生性行為吧。」

年輕女醫生冷笑一句:「哈哈!我點知你個女。」

 

她沒錯,她真的不認識我女兒,也不可以保證甚麼,所以病人也沒法得到她的專業意見。她老是叫阿李媽媽再讀一遍免責條款紙,並用原子筆underline她讀出的字,as if 阿李媽媽是文盲,上來補習中文。

 

這種態度既不helpful,更不關懷,還要串一個疑惑的母親,她可有聽過上一代常說的「醫者父母心」?

 

不好受,阿李媽媽說要再考慮一下,畢竟是讓人把「東西」注射體內,是否該找個可信可靠(最少可溝通)的醫生呢?出去,想叫姑娘退錢,姑娘說已經見過醫生喎,退錢要問醫生。吓!俾成千蚊上來這機構就是讓醫生串,是怎樣搞的「家庭計劃」?

 

如果可以自己打疫苗,如果可以有醫學知識和專業資格,阿李媽媽就少了一個劫;可惜,人生於世,沒可能事事自己搞定,一切命中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