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事件

面對創傷事件資訊傳播 家長勿做3件事免令孩子產生後遺症

教育

廣告

不可否認的是,當代為資訊爆炸的年代。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容易接收過量的信息,往往真假參半,要過濾和篩選合宜的資訊已然不易。而一旦社會上發生大型的創傷事件,如大量的圖片、影片、聲音各種討論便會在傾刻之間瘋狂傳播。要知道,我一陣食啲畫面和片段及音訊,很容易在我們的心中留下傷痕、輕微的不適感、莫名的不安和焦躁感、甚或乎是更為嚴重的創傷後為症。為保護孩子的身心靈健康,家長們應該如何教會孩子面對?

創傷事件 荷里活廣場
(圖片來源:Facebook@美孚新邨關注組)

現今資訊傳播的特性

現今世代社交媒體非常之發達,同一段片段,可以在轉眼間被轉發數十次,單是使用同一個社交平台,可以1分鐘內重複收看同一片段好幾次。而同一個社交平台,亦能有不同的方式展示資訊,像是限時短片、貼文、影片、群組訊息等等。這還只是單一平台,還未算上各通訊軟件中,來自不同群組及朋友的轉發訊息和討論。

創傷事件 荷里活廣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現今不難見到,幾歲的孩子拿着手機,五指飛快地舞動,很是揮灑自如的樣子。如此一來,家長們便需要更有警覺性了,當遇上一些社會性事件,一些衝擊性的畫面絕對會令人感到不安。

當成人們都能收到大量轉播啲信息時,請假設孩子們必定也會收到一定程度的資訊。因此,除了平日的教導,家長們也必須意識到當事情發生時,需要留意孩子的狀態,也需要提醒孩子們要小心應對。而要防範遺留心理傷痕,我們必須學會三個不。

創傷事件 荷里活廣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1.不討論

可以的話,避免在個社交平台上收看相關新聞,更要避免參與當中的討論。因為演算法等各項科技的發達,會讓你在無形中接觸更多相關的、相類新的資訊。當相關資訊不斷重複出現時,會對我們的情緒及心理狀態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參與討論的話,亦很容易被牽動情緒,無形中加深對畫面的印象,更容易令不舒服的感覺繼續殘留。因此,我們要學會不參與討論。有需要表達心情時,最理想的做法是,和信任的人面對面,慢慢地表達心情。但要緊記,並非是不停討論事件的內容和後續事情,而是好好地宣洩情緒,給彼此一個關懷的擁抱,讓心情就慢慢得以平伏。

當然,即使我們關掉手機,最震撼的時刻,走在街頭上,耳邊也隨時傳來別人的討論。我們必須學會,提醒自己,別加入討論,甚至拒絕加入討論或相關話題,又或是離開現場或做其他事情,轉移注意。

2.不追看

不追看,也是非常之重要的一環。由於事情十分震撼,各大媒體亦會非常之緊貼事情的發展,不停會有新的訊息公佈。如此一來,我們往往會禁不住不停搜尋、追看,想要收到最新的資訊。

我們要提醒自己,適時放下電話、關掉追蹤、關掉更新提示、停止追看相關的資訊。有時候,我們會避免不了使用電話及各項程式,因此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各孩子,要記緊關掉通訊媒體的自動下載或播放的功能,避免一打開相關程式便立即收看。

3.不接收

不接收,這是我們在心理建設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們可從小教育孩子,「資訊很多,但他們有權利和能力選擇接收與否」,特別是社交媒體上的訊息或別人傳送過來的資訊。他們是可以拒絕接收的。這樣做,除了可以避免在一些熱門事件被瘋存時,不小心重複收看或接收相關資訊,而做成情響困擾外,亦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為自己篩選及過濾大量的訊息,這點在資訊發達的年代自然十分重要。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教導孩子留意自身的的情緒及生理反應。如不適的感覺持續一星期或以上而未有減退,就必須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創傷事件 荷里活廣場 小學生的選擇性緘默 作者:Cherry Wong香港註冊社工家庭治療學碩士
作者:Cherry Wong
香港註冊社工
家庭治療學碩士(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家長應該如何教孩子面對衝擊性畫面?

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容易接收過量的信息,往往真假參半,要過濾和篩選合宜的資訊已然不易。而一旦社會上發生大型的創傷事件,如大量的圖片、影片、聲音各種討論便會在傾刻之間瘋狂傳播…詳情請看

發現孩子有情緒及生理反應,應如何解決?

我們需要教導孩子留意自身的的情緒及生理反應。如不適的感覺持續一星期或以上而未有減退…詳情請看

關鍵詞
創傷事件
撰文:Cherry Wong圖片來源:谷歌地圖、Shutter Stock、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