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轉季慎防濕疹侵襲 兒科醫生解釋紓緩痕癢 皮膚保濕方法
撰文:兒科陳欣永醫生|圖片:Shutterstock
極端冷熱天氣引發濕疹
擁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通常都會兼有一種以上過敏病,如鼻敏感或哮喘等,而往往最先發生的是濕疹;早至2個月大的嬰兒,也有機會病發。一般而言,炎熱及寒冷天氣均為濕疹高峰期;溫度上升時容易出汗,皮膚被汗水刺激時,便可形成濕疹。加上熱力增加痕癢感,皮膚摺位如頸部、耳背等,往往成為濕疹的重災區。
皮膚濕度不足易出濕疹
在乍暖還寒的春天,偶有幾天會氣溫下降,一些家庭會使用暖爐或暖風機,然而這些電器可抽走空氣中的水份,令濕度低的環境更形乾燥,致皮膚情況惡劣,尤以初生嬰兒患者為甚。年幼患者的皮膚天然屏障不平衡,一旦滋潤度不足,就很易出現濕疹。若患上濕疹,即會全身發作,而且格外痕癢。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雙職家庭普遍,平日多由家中長輩看顧子女,但他們往往對孫兒過度緊張,在濕疹護理方面或會弄巧成拙。不少人經常笑指,「有一種凍,叫作『祖父母覺得凍』」,即使溫度不低,惟爺爺、嫲嫲覺得孫兒的小手、小腳稍有涼感,就會立刻為他們添衣,甚至套入睡袋。其實嬰兒體質各有不同,若本身屬「熱底」,即使外露皮膚較冷,其他位置也有機會正在出汗,此舉反而誘發濕疹出現呢。
務求寶寶皮膚長期滋潤
要防止或紓緩濕疹,除了按醫生指示塗搽藥膏,家長亦應為孩子重覆抹上潤膚膏,嚴重時甚至須濕敷,務求令皮膚時刻滋潤。原因是濕疹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失調,因此須較常人加倍潤膚;特別變厚的濕疹患處,更需頻密塗搽。不論是膏狀、油狀或啫喱狀的潤膚膏也可,主要視乎子女膚質情況而定,有疑問時亦可向醫生查詢。除潤膚膏外,醫生可能會處方外塗類固醇,只要遵循使用方法,一般毋須擔心日後出現副作用。
另外,平日洗澡時,家長可將沐浴油注入37至40度的溫水,讓孩子洗澡後保持滋潤。抹身時,不應以毛巾大力磨擦皮膚,輕輕印乾水份已經足夠。基本上,患者宜每日沐浴一次,保持個人衛生,否則皮膚細菌或會藏於皮膚裂紋內,做成真菌感染。如果懷疑濕疹致敏原與食物有關,患者應避開該種食物,有需要時亦可進行血液或皮膚測試。
參考資料:衛生處網頁